2012年4月16日

What the hell is going on系列 --- Stephen Dove

日前 與朋友聊到最近在閱讀的書 他提到最近他對義大利歷史跟歐元很著迷
主要他現在長住義大利 自然促使他愈發想瞭解該地的事務
在Amazon查了一下他正在讀的那本講歐元的書後
連結到某一本很有趣的小書 What the hell is going on with the Greek Financial Crisis
只有eBook 只要$0.99 評價雖不多 但都很正面 似乎挺不錯易讀 立即下載 一個多小時就讀完了




此作者 Stephen Dove 一共寫了三本What the hell is going on系列
不算書 更像Essay. 看完希臘的故事後 馬上就買了美國信評下降這篇
看完信評後 又買了美債問題那篇本 長度都差不多
藉由這三篇Essay 很快速的理解這些海外頭條故事的來龍去脈及對自己生活的影響



真希望此作者能對類似的議題 發表更多Essay 
畢竟對於一般不熟悉經濟的普羅大眾來說 $0.99去了解一個議題 真的很有價值 
省去很多讀報章文章的時間 也避開艱深的財經語彙 同時用一般人能懂的例子來說明


比如說: 講到美國信評下降 他把標準普爾 (Standard and Poors)比擬成助教
助教的評分意見是個參考 但最後分數的決定權是教授 (也就是買這些債券的人) 
如此 我們對於所謂信評中心的角色 有比較清楚的定位




又說 關於希臘 到底他是一個多大(小)的經濟體呢?
整個希臘經濟體系不過等同於美國德州達拉斯一個城市. 
這樣的比擬 讓我們這種薪水只有5-figure的人 對於這種動則幾百億的數字有一點感覺


除了舉例很淺顯外 還有很多幽默的敘述 令人不禁莞爾
比如他說希臘的財經風暴時提到: 
One problem with this story is that most of us don't know a Papandrous (Greek prime minister) from a Papadeaux (pretty good seafood chain, try the crawfish etouffe). not to mention that the alphabet soup of EUs, ECBs, PIIGS, and GDPs used by the mainstream news can numb our brains faster than Novocain.  


其實Papadeaux, 我也沒聽過, 畢竟加州沒點嘛; 
Papandrous (巴本德里歐) 我當然也不認識. 
但這樣的比喻 真是道出很多閱讀海外新聞的人的心聲啊~


Amazon有提供幾頁的試讀 你很快就可以感受到文筆有多引人
每次看商周 台灣財經報導 每個記者煞有其事 像個專家似的講這些事情多嚴重
但 除了讓我們多知道幾個很潮(trendy)的縮寫如PIIGS, VIP, BRIC這些國家代表的縮寫意涵外 到底(What the hell) 對我們生活有什麼關係?? 沒人認真說明 因此也變得不重要


What the hell is going on系列的作者認為 要認識這個世界方法不該是無趣的 
他的essay 除了詼諧有趣易懂 同時利用一系列的段落標題來幫助解答一般人的問題
如: 
Why the hell should you care?
What the hell is the problem about, then?
Why the hell didn't that fix the problem?
What the hell is going on with the debt ceiling?
How the hell did we get into this mess?


在說明的過程中 下個章節會回覆更多衍伸的疑惑, 如: 
Then why the hell are congressman complaining so loudly?
So, where the hell does that leave us?


文末 還有The Dictionary, or how the hell to make sense of future stories.  
除了解釋一些專有名詞/機構 ex. Debt Ceiling, IMF

同時 因為事情還在繼續演變中 作者提出他自己一些看法觀點
或許尚未有結論 但這些Essay讓追新聞變得容易的多






在美國信評下降一文中有段提到


在信評下降前 歐巴馬總統雖然組織了跨黨部協商委員會 (bipartisan commission) 來討論如何降低國債一事. 然而 無論是總統或是國會 對於委員會提出來的建議 全盤漠視.  現在信評下降了 民主/共和兩黨又各派了六名到協商委員會 就看接下來提出來的建議會不會執行. 


然 現在有促使他們必然執行改革方案的誘因. 那就是國會同時通過了個法案, 如果這個團體所提出的計畫不能成為法案, 那預算自然就會被刪掉. 因此, 理論上, 不作為的方式是不成立的. 這, 至少是個開始. 


見此讓我不禁去想 台灣也有很多兩黨協商的機制 也常常無法得到共識 
或者提出的協商結果 最終沒有被採納執行
但 我們卻沒有一個類似像這樣的 不執行協商決議 預算直接刪掉的 這樣有Guts的機制
講美國的這兩篇Essay 有很多Deja Vu的感覺 
畢竟台灣很多好的(壞的)都是尊美, 師法於美 
很多所謂的難題 台灣現在也在面對 但是 我們卻缺少更宏觀的媒體 把一些問題引以為鏡
看到總統政府官員們表達感慨人民必需理解其用心 並共體時艱之際 
欲發顯露他們無法理解人民之需 這幾天道德經裡讀到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 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 實其腹, 弱其誌, 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 則無不治. 


這種讓人民安心過日 不用造橋鋪路蓋工程所展現出來的政績 還真是任職長度如浮游的政務官所無法想像的 
畢竟不管好舞台 壞舞台, 在台灣 沒有舞台的政治人物 就不自覺渾身不對勁


想知道這些事情的始末嗎? 可以Amazon買來看
I think he deserve the credit to get paid by conducting these works. 

2 則留言:

  1. 太棒了,你的分享。
    "這種讓人民安心過日 不用造橋鋪路蓋工程所展現出來的政績 還真是任職長度如浮游的政務官所無法想像的"
    每位政務官都想有好的政績,創新什麼、創造什麼是最簡單的,但是繼續維持每位政務官所創新、創造的東西,難度是更高的,偏偏我們的體制,傾向於維持現有的,很少有guts去砍掉一些不需要的維持、制度...

    回覆刪除
    回覆
    1. 好的政策, 因為改朝換代而棄置一旁; 不怎麼樣的政策, 因為便宜行事而留了下來. 這種狀況, 不單是政府, 民間企業也屢見不鮮. 或許是人性普遍的弱點吧. 其實可以不用這樣, 只是"與眾不同"的做法, 往往要承受更高的同儕壓力. 各式藉口與踢皮球,永遠是最方便的解套.

      刪除